2002年6月24日上午,在首都机场的候机大厅里,我又一次和他不期而遇。那时候,虽然一年前我们曾在咸阳见过面,但我对他的情况仍然是知之不多。因此,我只问他:“你还记得我吗?” “记得记得!” 他说话很快很干脆,是地道的天津口音。“相约香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访问团是拥有近百人的大型团队,是为纪念香港回归五周年,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总会共同举办的交流活动,其成员来自全国各地,涉及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所以在那儿见到他,一点儿都不感觉意外。但我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后,我们还能在咸阳见面,并一起同“情系西部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的朋友们欢度中秋佳节。同时,我也为能有机会观赏他作画而分外高兴。确实,他和他的作品,称得上中国画坛上的奇闻轶事了。特别是当我见到有关报刊的评介文章后,这种感觉就更为深刻了。例如,香港《大公报》的标题是《田野画家窦锡珍》,《成报》文章称《农民画家真情画出大地色彩》,《天津日报》专栏介绍《“怪才”窦锡珍传奇》,《今晚报》说他是继杨柳青年画、泥人张、风筝魏之后的“天津四绝”,《读者》杂志2002年8期乡村版,用《中国的马蒂斯、毕加索》来赞美他。 那么,窦锡珍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他的美术作品又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呢?本文在此仅作以简单的素描,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他是天津大港区太平镇窦庄子村人,今年55岁了。称他为农民,是因为他种着20亩地;说他是艺术家,是因为他的画作在国内外颇有名气。说起他的经历来,却有某种不堪回首的味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家庭的“地主”成分,使年仅12岁的他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小小的年纪,便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了。精神上的极端歧视,使他产生了某种自卑与自残。“文革”期间,他甚至两度自杀,所幸的是均未成功……所谓艺术天分,更多的是和人们的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窦锡珍不能在课堂上读书写字,就在田间地头,用随手捡起的树枝在地上乱画。画自由飞翔的小鸟,蓝天上飘浮的白云,大地上的芦苇,大树以及乡里人干活的态势。渐渐地,他的画被村民们接受了。比如象天女下凡、贵妃醉酒、关公爷、财神爷、张天师射仙图等。后来,有人说这是封建的东西,他就改画鸳鸯戏水、喜鹊登梅等带有喜庆色彩的图案。在窦庄子村附近的农户家的窗帘上、墙壁上、家具上甚至玻璃上,留下了他无法记数的早期作品。正是绘画创作,使这位富于艺术想象力的农民,寻找到了逃避现实的最佳途径。躺在没有蓆子的土炕上,望着窗外满天闪烁的星星,他甚至幻想:我要是生活在月亮上多好,那儿有嫦娥、玉兔……噢,我们家烟囱冒的烟多像蓝天的白云呀。烟是一直往上升的,它能托住一只葫芦,我就骑在葫芦上,一直飞向月亮,嫦娥带着玉兔迎接我……他想着、想着,就用木棍在炕上画。第二天,他把炕上的“草图”画在纸上,起了个名字叫《童年的梦》。 窦克全 转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