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本人奋斗一生,在他所认为的主要对象的西欧无所成就,而中国于1900年前,甚至很少有人知道马克思这个名字,何以竟自1919年起,很短的时间内,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国纲领?原因在哪儿?是不是哲学概念的相近、有心心相印的效应而使毛泽东等接受了呢?马克思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到底有无关联?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应对哲学概念相近作研究。我十多年的比较和思考的结果认为,辩证唯物和宋明理学的哲学概念大同而小异,比世界上其他哲学更相近。
1978年底,中国“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两年,正以改革开放迎接新的历史发展。我得以重访久别的祖国和故乡。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马克思《资本论》的独到处,在于他用辩证双重关系的观点去分析经济活动而得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突破点,同时亦发现马、恩、列们坚持他们的辩证唯物观,依据科学知识探索而来的科学理论,属于经典物理学的范畴。 质变之后,突变仍然在适当条件下会发生。解读毛泽东的《矛盾论》的真谛,就有这种含义。 出镜半时扬名全国 中西价值观的不同,表现在对电影界的看法上,或许最明显。在美国,电影明星能当选为总统,比如里根。人人向往之而恐不及。影射讽刺美国社会的喜剧片《高尔夫球童》,1980年发行放映,直至今天仍到处上演,成为影界的经典作品。不知者,不会惊奇;而知者,一看见我时,就说:“用不着介绍,我们从那部影片知道你!”一位同事为此叹息;“廿年教书、写作,难使人认知;半小时上银幕,几乎举国认识!”
事情是这样的。《高尔夫球童》影片是在我校附近摄制的。我校有戏剧系,1979年,制片人、导演和剧作者来我校找陪大明星的助演。在食堂隔壁,我偶尔碰到他们,我微笑着,可是这个微笑种上了因缘,导演起初只要我在银幕上露一面,似乎简而易举。这个制片人原来是演制讽刺大学生在校生活的《动物园》而成名的。我没看过这部影片。我有几个学生,甚至还有女生,听到约我串戏的消息,力劝我接受。
我问了菲力斯,她说:“《动物园》色情重,如果你想得到点制片经验,试试无妨。”另外一个同事说:“只要不脱裤子,可以干。”随后导演说:“你笑容可掬,希望能多些表演。”我也同意了。因此,我的角色成了一名东方生意人。我虽毫无经验,但演戏、拍摄,对于我只是生活的插曲,成败无关紧要。我表演自如,参加演出的部分无需重摄,省了好多钱。 影片摄制快完时,我发现制片人和编剧──年轻的哈佛生、好莱坞巨人道格拉斯,对东方哲学大有兴趣。我们成了忘年交。他告诉我,继《高尔夫球童》之后,将计划在印度和中国摄制影片。1981年,他暴病而卒,年三十三岁,真可惜!我和好莱坞的因缘也从此了断。